健康知识

愿孩子们都有一双明亮清晰的眼睛

来源:     阅读次数:371     发布时间:2019-11-08

image.png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高发和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我国近视患病人数超过4.5亿人,居世界首位;儿童青少年近视检出率高达40%~72%,近视防控问题已日益严峻。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指导各地科学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image.png

image.png

要想了解近视,首先得知道几个基本的近视知识:

1、视力:又称视锐度,指眼睛识别物象的能力,分为中心视力与周边视力(即视野)。一般所谓视力均系指中心视力而言,识别远方物象的能力称远视力,识别近处物象的能力称近视力。

2、裸眼视力:又称未矫正视力,指未经任何光学镜片矫正所测得的视力,包括裸眼远视力和裸眼近视力。

3.矫正视力:指用光学镜片矫正后所测得的视力。包括远距矫正视力和近距矫正视力。

4.视力不良:又称视力低下。指根据《标准对数视力表》(GB11533—2011)检查远视力,6岁以上儿童青少年裸眼视力低于5.0。其中,视力4.9为轻度视力不良,4.6≤视力≤4.8为中度视力不良,视力≤4.5为重度视力不良。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的原因多见于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以及其他眼病(如弱视、斜视等)。 

5.近视:指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病理状态,其表现为远视力下降。

image.png

image.png

1.根据散瞳后验光仪测定的等效球镜(SE)度数判断近视度数,根据SE度数可以把近视分为低、中和高三个不同程度。

(1)低度近视:﹣3.00D≤SE<﹣0.50D(近视50~300度之间);

(2)中度近视:﹣6.00D≤SE<﹣3.00D(近视300~600度之间);

(3)高度近视:SE<﹣6.00D(近视600度以上)。

      2.根据近视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又可以将近视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

(1)单纯性近视:多指眼球在发育期发展的近视,发育停止,近视趋于稳定,屈光度数一般在-6.00D之内。其中绝大多数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用适当光学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

(2)病理性近视:多指发育停止后近视仍在发展,并伴发眼底病理性变化的近视类型,亦称为进行性近视,大多数患者的度数在﹣6.00D以上。常见眼底改变有近视弧形斑、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脱离、后巩膜葡萄肿等。

image.png

image.png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近视肯定是长时间玩手机,近距离看书、看电视造成的,可一定就是这样吗?当然不是,近视的成因很复杂,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一是遗传因素,少数先天性近视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这类近视人数较少,约占近视总人数的5%,近视度数往往很高。高度近视常染色体会隐性遗传,若父母均为高度近视者,其子女100%为高度近视;带有致病基因而不表现为患病的称为杂合子,与高度近视病人婚配的子女有50%的可能发生高度近视;两个杂合子婚配的子女发生高度近视的可能性为25%。

二是环境因素,主要是近距离用眼过度等不良用眼习惯所引起的。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使睫状肌发生痉挛,丧失了正常灵活性,视远时不能充分松弛,即形成了假性近视。如果长期发展下去,眼外肌对眼球的压迫和眼内压力的改变使眼轴变长成为真性近视。

三是饮食因素,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可诱发近视。青少年在发育过程中,营养缺乏或偏食都可使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不足,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缺乏也是形成近视的诱发因素。

image.png

image.png

在不少家长的眼中,近视无非就是看东西模糊,看不清远处而已。可近视给孩子带来的危害不仅仅如此。

近视的典型症状是远视力下降。其主要表现包括:

(1)远视力下降,近视初期常有远视力波动;

(2)注视远处物体时不自觉地眯眼、歪头;

(3)部分近视未矫正者可出现视疲劳症状;

(4)近视度数较高者,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和闪光感等症状,并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特别是高度近视者,发生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黄斑出血、新生血管和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性增高,严重者导致失明。

image.png

image.png

为指导科学规范开展防控工作,提高防控技术能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中提出了七个近视防控适宜技术:

(一)筛查视力不良与近视。

做好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早期发现影响儿童视觉发育的眼病和高危因素,及时转诊与及早矫治,保护和促进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

建立中小学生视力定期筛查制度,开展视力不良检查,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戴镜视力(如有戴镜)、非睫状肌麻痹下屈光检查,视觉健康影响因素评估。

(二)建立视力健康档案。

对0~6岁儿童和中小学生进行定期视力检查,规范记录检查内容,建立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档案。有条件地区可根据情况,增加眼外观、眼位、眼球运动以及屈光发育等内容。

(三)培养健康用眼行为。

个体、家庭和学校应当积极培养“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主动学习掌握眼健康知识和技能;父母和监护人要了解科学用眼、护眼知识,培养和督促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使其建立爱眼护眼行为。

(四)建设视觉友好环境。

家庭和学校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标准要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改善采光照明条件,配备适合儿童青少年身高的课桌椅。媒体和社区应当加大相关标准和知识宣传力度,创建支持性社会环境。

image.png

(五)增加日间户外活动。

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努力减少儿童青少年长时间持续视近工作,采取多种措施,为儿童青少年提供相关条件,督促儿童青少年开展户外活动。

(六)规范视力健康监测与评估。

制定本地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实施方案,组织相关培训,做好现场调查和监测、数据录入、结果分析与上报等工作。

(七)科学诊疗与矫治。

1.对视力正常,但存在近视高危因素的学生,建议其改变高危行为,改善视光环境。

2.对远视储备不足或者裸眼视力下降者,其视功能可能异常,建议到医疗机构接受医学验光等屈光检查,明确诊断并及时采取措施矫治。

3.佩戴框架眼镜是矫正屈光不正的首选方法,建议家长到医疗机构遵照医生或验光师的要求给孩子选择合适度数的眼镜,并遵医嘱戴镜。对于戴镜视力正常者,学龄前儿童每3个月或者半年,中小学生每6~12月到医疗机构检查裸眼视力和戴镜视力,如果戴镜视力下降,则需在医生指导下确定是否需要更换眼镜。

4.近视儿童青少年,在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或者佩戴角膜塑形镜(OK镜)减缓近视进展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生指导下,按照医嘱进行。

image.png

image.png

要想保护好孩子的眼睛,家长需要细心呵护,培养孩子健康用眼行为。

1、要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保障每日户外活动要达到两个小时。

2、培养健康用眼行为也很重要,要让孩子主动学习掌握用眼健康知识和技能;父母和监护人要了解科学用眼、护眼知识,培养和督促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使其建立爱眼护眼行为。

3、讲卫生要从日常生活中坚持,儿童青少年都要有自己的专用脸盆和毛巾,勤洗手,千万不要用脏手揉眼睛。

4、家长要定期带孩子做视力筛查,建议儿童青少年每半年都做一次筛查,及时监测视力。

5、在饮食方面,要保证全面营养,不要让孩子过分偏食,要营养均衡,少吃甜食。

image.png

培养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让孩子建立爱眼护眼行为,是一件需要长期系统坚持的事情。

只有做好预防,合理控制,才能拥有更好的视觉质量,才能让每一位儿童青少年都能有一双明亮清晰的眼睛!